漢學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2025-11-21 14:13:30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徐寶鋒
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復信青年漢學家,指出:“漢學源自中國、屬于世界,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边@一重要論斷,精準揭示了漢學的文化根源與世界屬性,為新時代漢學發展與文明互鑒指明了方向。漢學根植于全球學術沃土,歷經千年積淀與跨文化傳播,早已跨越地理疆界與學科壁壘,成為世界理解中華文明、開展深度對話的重要橋梁,更演化為連接中外文明的精神紐帶,為人類應對時代挑戰、實現共同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思想資源。
作為海外研究中華文明及其相關領域的博大學問,漢學貫通傳統中國與當代中國兩大歷史維度,既涵蓋文史哲等傳統學術領域,又兼具政治、經濟、外交等宏闊的當代視野。它既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經由漢學家這一獨特群體在世界范圍內的精神延伸,更是全人類共享的文化瑰寶——從“絲綢之路”的文明交融到當代學術的思想碰撞,從對歐洲啟蒙運動的啟迪到與“全球南方”國家的實踐對話,漢學持續為應對全球性挑戰、豐富人類文明圖譜、促進世界和平發展貢獻著獨特的精神力量。
文明對話的千年積淀與雙向互鑒
漢學源自中國,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賦予其獨特的文化基因。漢學的發展歷程,本質上是一部以中華文明為載體的中外文明雙向交流、互學互鑒的歷史,其演進軌跡清晰展現了不同文明從相遇、認知到深度融合的過程。
漢學的雛形可追溯至古代“絲綢之路”。彼時,往來于歐亞大陸的使節、商旅、僧侶,既是商品貿易的推動者,也是文明交流的先行者。他們通過口頭記述與文字記錄,將中國的絲綢、瓷器、儒家思想、四大發明等物質與精神文明成果傳播至西方,同時把異域文化、宗教與物產引入中國,開啟了外部世界認知中國的序幕。這一時期的漢學認知雖顯樸素零散,多停留于器物與習俗層面,卻搭建起中外文明溝通的最初橋梁,為后續系統研究奠定了基礎。
16世紀后期,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開啟了漢學研究的系統化階段。他們秉持“合儒易佛”的理念,不僅刻苦學習漢語、鉆研儒家經典,更將《論語》《孟子》等典籍首次系統譯為西方語言,向歐洲完整介紹中國的哲學思想、社會制度與風俗習慣。利瑪竇所著《利瑪竇中國札記》,成為歐洲社會認識中國的重要文獻,引發了伏爾泰、萊布尼茨等啟蒙思想家的廣泛關注。他們從儒家“仁政”“和諧”“理性”等理念中汲取智慧,融入自身思想體系,為歐洲反封建、反神權的社會變革提供了思想資源。這一時期的漢學研究,實現了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深度對話,推動了“東學西傳”的第一次高潮,也使漢學從零散認知走向系統闡釋。
19世紀,漢學逐步走向職業化與學院化。西方各國相繼在牛津大學、巴黎大學等知名學府設立漢學專業或研究機構,培養了一批專業研究者,研究方法從傳統文獻考據向實證化、精細化轉變。隨著中西交流日益頻繁,漢學的研究范圍不斷拓展,從語言文字、古典文獻延伸至中國歷史、文化藝術、社會制度等多個領域。此階段,漢學不再是傳教士的“副業”,而成為獨立的學術門類,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研究體系,為后續全球化發展奠定了學科基礎。
20世紀以來,漢學研究進入多元化、全球化發展階段。一方面,研究視角更加豐富,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等跨學科方法被廣泛應用,關注現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國際關系等議題;另一方面,漢學研究的地理范圍不斷擴大,從歐美發達國家延伸至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非洲、拉美等“全球南方”國家的漢學研究迅速興起,阿根廷、肯尼亞等國的學術機構紛紛開展中國思想研究,形成了全球范圍內通過漢學開展文明對話的新格局。
漢學屬于世界,其跨文化特質使之成為文明互鑒的重要載體。漢學的發展始終是雙向互動的過程。各國漢學家在解讀中國文本、闡釋中國現象時,必然融入自身的文化背景、學術傳統與時代關切,形成對中華文明的多樣化詮釋。這種“他者視角”不僅為中華文明提供了反觀自身的鏡鑒,也豐富了人類對文明多樣性的認知。同時,中國學者積極參與國際漢學對話,通過學術交流、合作研究等方式,向世界闡釋中國立場、傳播中國聲音,推動漢學成為中外學者共同耕耘的學術園地。
在這一雙向互動中,漢學的思想內核不斷豐富發展。作為漢學的知識母體,中華文明蘊含著超越時空的普遍價值:“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智慧,對當代全球生態治理具有深刻借鑒意義;“協和萬邦”“講信修睦”的天下觀傳遞了平等相待、互利共贏的交往理念,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注入思想養分;“仁者愛人”的仁愛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進取與包容精神,彰顯了人類共同追求的道德理想與精神境界。
在全球漢學家的不懈努力下,千年積淀的漢學思想已成為中外文明對話的重要思想來源。漢學已從早期東方主義視角下的“他者”研究,轉變為中外學者共同參與的全球性事業,形成了互學互鑒、合作共贏的學術生態。
為全球治理貢獻東方智慧與實踐方案
漢學作為研究中華文明的國際性學術領域,其當代價值早已超越單純的文獻考據與文化闡釋,核心在于從中華五千年文明積淀中提煉東方治理智慧,為破解全球治理難題、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提供獨特方案。理雅各、何莫邪、阿齊茲、文樹德等漢學家通過翻譯、研究與闡釋,使《論語》《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等經典承載的思想內核走向世界,讓漢學成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重要精神滋養。
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文明沖突、貧富差距、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等全球性挑戰日益凸顯,傳統全球治理體系面臨嚴峻考驗。漢學的當代使命,在于激活傳統智慧的現代生命力?!昂投煌睆娬{在尊重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求同存異,摒棄“文明優越論”與“文明沖突論”,以平等對話替代對抗,為化解文明隔閡、營造和諧國際氛圍提供哲學根基,與聯合國“文明對話”倡議高度契合?!疤煜麓笸薄耙悦駷楸尽钡乃枷耄c“共同富?!薄捌栈莨糙A”的全球治理目標深度契合,其倡導的“義利兼顧”“協和萬邦”理念,為國際經濟合作與全球發展倡議注入倫理支撐,推動全球治理從“霸權主導”向“共同治理”轉型。此外,“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倡導人類與自然共生共榮,為氣候變化治理提供“敬畏自然、協同發展”的指引;中醫“整體觀念”與傳統治理“德法并重”思想,也為全球公共衛生治理與社會治理創新提供了寶貴借鑒。
漢學的當代價值,更在跨區域實踐中得以充分彰顯。在非洲大陸,漢學研究與中非合作深度融合,開辟了區域治理新路徑。南非、肯尼亞等國學者深耕中國“民生為本”的治理智慧,將中國減貧經驗與本土實際結合,轉化為破解貧困難題的思想資源與實踐方案;中非合作開展的中醫藥推廣項目,正是中醫哲學“整體健康觀”的實踐落地,通過傳統醫藥技術培訓、醫療設施援建等方式,有效提升了非洲國家公共衛生治理能力,成為漢學智慧賦能區域發展的生動例證。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世界漢學中心等機構與沿線國家共建學術平臺,分享中國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的實踐經驗,有效推動了東方治理智慧與當地發展需求深度對接,實現了文明互鑒與務實合作的雙贏。
從國際規則構建到區域治理實踐,從公共衛生合作到減貧事業推進,漢學正以其所蘊含的獨特東方智慧,為解決全球性問題貢獻中國方案。漢學蘊含的哲學思維,為破解困局提供了全新思路。這既是世界漢學家的時代擔當,更是漢學在當代國際語境中的核心價值所在。漢學必將推動全球治理向更公平、包容、可持續的方向轉型。
共筑人類精神家園的文明基石
“漢學熱”的全球興起,彰顯了中華文化的時代魅力與世界影響力。目前,8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國際中文學習者和使用者超2億人。從南非少年為看懂《哪吒之魔童降世》苦學中文到西班牙博主用天津話推廣中國美食;從多國青年漢學家赴“朱子故里”福建武夷山研學到“中文+直播”“中文+電商”成為東南亞職業培訓熱點,漢學正以多元形態融入各國民眾生活,從學術殿堂走向廣闊的社會空間。世界漢學家大會、世界中國學大會、世界中文大會的相繼舉辦,51國61名青年漢學家致信習近平主席表達深耕漢學的決心,更印證了國際社會對漢學研究的殷切期待,彰顯其作為文明紐帶的深厚價值。
漢學作為連接不同文明的精神橋梁,為共筑人類精神家園提供了堅實的文明根基。漢學研究讓世界深入理解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儒家“仁愛”“誠信”、道家“道法自然”、墨家“兼愛非攻”等理念,傳遞著中國熱愛和平、追求和諧的價值取向,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共同價值基礎。同時,漢學的跨文化傳播實現了文明的雙向滋養——海外學者以本土視角解讀中國文化,其研究成果為中國學術創新提供了全新維度;中國學者借助漢學平臺汲取世界智慧,推動中華文化與時俱進、不斷發展。這種“雙向互鑒”打破了文明隔閡,拉近了各國人民的心理距離,為人類精神家園凝聚了情感共鳴與精神合力。
北京語言大學、世界漢學中心等機構通過搭建世界漢學家理事會、海外漢學分中心,舉辦區域性漢學家大會,開展重勘漢學經典、漢學家口述史等合作研究項目,讓漢學成為各國學者交流思想、凝聚共識的重要平臺,有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落地生根。
漢學跨越地域、民族與時代,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它既是中國的歷史遺產,更是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資源:在學術層面,涵蓋文史哲藝的漢學為人類知識體系提供了獨特的東方視角,豐富了全球學術的多元性;在文化層面,漢學見證了文明互鑒的漫長歷程,守護了文化多樣性生態,為人類文明創新提供了不竭動力;在現實層面,其蘊含的智慧為破解全球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為世界和平發展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動力。
共筑人類精神家園,需要中外學者攜手深耕漢學發展。習近平主席勉勵青年漢學家“繼續與漢學結伴、和中國同行”,漢學家們既要扎根中國傳統,深入挖掘中華文化精髓,準確闡釋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又要立足中國當代,緊密結合全球發展現實,解讀中國道路的文化邏輯與時代價值。漢學的發展,既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過程,也是世界文明擁抱中國的過程。
展望未來,包括全體漢學家在內的世界范圍內的漢學從業者,當以使命為舟、以交流為槳,依托世界漢學中心等國際化平臺,深化國際學術合作,創新跨文化傳播形式,讓漢學這一全人類共同財富,在文明互鑒的浪潮中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持久而深厚的文明力量。在全球化深入發展、人類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漢學作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必將在促進文明互鑒、破解全球難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書寫出屬于新時代的文明華章。
(作者系北京語言大學世界漢學中心主任)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