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文化底座”
2025-11-20 15:36:4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杜澤遜
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兩個大局”,為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而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這一任務的本質,就是要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自主知識體系。在這一偉大進程中,哲學社會科學期刊作為學術成果傳播與評價的核心平臺,必須充分發揮學術引領與戰略支撐作用。
作為世界上唯一綿延數千年而未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始終保持著強大的文化主體性與創造力。歷代先賢所創造和傳承的博大精深的知識體系,為我們提供了獨特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和道德觀,構成了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深厚“文化底座”。近代以來,面對西學東漸的沖擊,中國傳統知識體系經歷了深刻的轉型與重構。這一過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及其與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成功結合,為我們開辟了新的知識道路。
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尤其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國道路已經超越了現有西方理論的解釋限度,但在學術上還沒有得到充分的概括與總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成為必須解答的時代命題,文化主體性的意義得到前所未有的凸顯,新時代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尤為迫切。而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核心在于形成由內而外、自成一體的話語能力,這比在既有話語框架內“爭奪話語權”更為根本和關鍵。
那么,在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過程中,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應該如何充分發揮學術性、引領性的作用?我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開展。
第一,學術期刊應重視古典研究,尤其是基礎研究方面的突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綿延發展的基因和密碼。”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國歷代人民群眾創作和傳承下來浩如煙海的古典文獻,積累和總結了博大精深的歷史智慧,這是我們民族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要重視發掘、汲取古典資源中蘊藏著的寶貴遺產。無論是政書編纂中對中國政治制度的把握,還是經典注疏中對中國哲學思想的闡釋,都保存著許多歷久彌新、不容忽視的真知灼見。只要我們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秉持新的時代關懷和學術眼光,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能從中獲得取之不盡的啟迪和突破。
當前,中國古典學研究正迎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無論是古典文獻的整理,還是“冷門絕學”的賡續,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各個門類在黨和國家的傾力支持下,得到了實質性的傳承和弘揚。大批此前沒有得到充分重視的古典材料被重新激活,大量極具中國特色的學術理念被重新詮釋。在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的基礎上,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是當前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主要學術潮流。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應予以充分的關注和支持,尤其要鼓勵那些能夠打破現代學科壁壘、以新的問題意識與古典資源對話的基礎性研究。
第二,學術期刊應加強方略規劃,鼓勵學者勇于推進理論探索。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一個重要表征,是能夠提出具有新的思想內涵、時代內涵、文明內涵的“標識性概念”和“原創性概念”,能夠“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這就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具備敏銳的時代意識和深厚的理論修養,能夠從全局、全球的角度充分把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定位和意義。
當前,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學術刊物,都受近代學術分科理念的影響,將中國的傳統學術體系“四部之學”分解為“七科之學”。分科治學固然讓學術研究充分地專業化、精細化,但也不免形成約定俗成的“范式”,不能直面真正的問題、解決真正的問題。學術期刊必須承擔起引領學術的職責,通過主動策劃專題、設立相關欄目等方式,引導學者勇于打破“范式”枷鎖,直面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學術刊物應充分認識到理論探索的重要性,樹立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辦刊理念,大力支持具有原創性、跨學科色彩的研究路徑,主動識別富有解釋力和學術潛力的理論研究。
第三,學術期刊應推動文明互鑒,充分開展中外學術交流對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同樣,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絕非是封閉的、孤立的,而是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盡可能地包容、借鑒、吸收各種文明的優秀成果。數千年來中華文明高度發達的文化優勢和文化自信,形成了具有強大定力和吸納力的主體意識,也發展出了“天下殊途而同歸”“道并行而不悖”的包容理念。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理應秉持這種文化定力,積極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注重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
當前,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也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關注和越來越大的國際影響。在一些具體的研究領域,我們已經具有毋庸置疑的最高學術水平。這就更需要學術期刊兼具全球化視野,推動國際化建設,積極推進中外學術交流,主動將中國學者基于本土實踐產生的原創理論,用融通中外的語言推向世界,在對話中彰顯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獨特價值,充分展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成就和魅力。
古人常說“王者無外”,又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核心的價值理念。當前,我們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也應秉持這樣的理念,自立而不孤立,自信而不自負。我們的最終追求,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向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致賀信中所指出的“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我們相信,當扎根于中華文明沃土、回應時代關切的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枝繁葉茂之時,必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僅能夠得到全體中國人民的擁護,也會得到外國友人的認同;不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學理支撐,也必將為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系《文史哲》編輯部主編、山東大學講席教授)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