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琴:為己之學視域下王陽明“共在”思想解讀
2025-09-15 14:27:15 作者:張小琴
孔子說過“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學是為了成己,并非出于某種功利目的。心學就是一門為己之學,從確立為己之心,到克己修持,最終成己。成就自我的根據和動力是良知。良知自發地隨物感應、無物不照,發用于生活事務。王陽明認為,我們不能單從自我內在精神思考人的存在方式,解決成就自我的問題,他批判佛道僅關注自身,主張人的本性會通內外。正如《中庸》所說:“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成就自我既要反觀內省,還要外求格物。成就自我須置于與他人、與宇宙萬物共在關系中,盡己之性,盡人之性,以至于盡物之性。由此可知,“共在”雖不是心學的術語,但是心學的問題意識。
朱學向宇宙尋求其哲學根據。作為宇宙秩序,“天理”或稱“太極”是真理譜系和倫理譜系的最高點。在“理一分殊”的哲學構架中,人和萬物分有“天理”而獲得各自本性。朱學的核心是發揮《大學》的“格物致知、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為先,辨物析理獲得知識,這是“知”。“誠意正心”為后,這是“行”。“格物”與“誠意”中間加個“敬”,從而達到凈化意念、為善去惡。道問學和尊德性交相滋益,達到意誠心正,自然就會處理生活事務。陽明認為,朱學的“格物致知”不免外求和支離;“知”與“行”工夫“分為兩件”,導致知而不行。陽明以致良知回應朱學困境,轉向內心良知尋求哲學根據。他提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自我完善不是服從外在“天理”,只須遵循良知。
“在事上磨練”是王門推崇的致良知最有效途徑。然而,每個人的氣質之性、感受體悟不同,“良知本來自明。氣質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開明。質美者渣滓原少,無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瑩徹”。因此,致良知工夫因人而異,自我完善“隨才成就”。由此可見,陽明心性論凸顯個體的差異性。與此不同,朱學以“天理”自上而下地統攝所有人及其存在方式。個體的本性及其存在方式的多樣性和差異性都被客觀普遍的“人的一般本性”所規定。這種普遍人性通常被解讀為由封建社會儒家道德立場建構的標準人。陽明心性論拆除了由“人的一般本性”建構的標準人,不僅批判了朱學的本質主義性理說,而且不同于宋明理學哲學乃至中國古典哲學。
陽明闡釋的個人存在,并非后學左派追求的存在主義自由個體。日本學者岡田武彥把后學左派,即從王龍溪為代表的“浙中王門”到王心齋為代表的“泰州學派”稱作存在主義。他認為,左派弟子強調放下一切,專注心體涵養和自由存在,束書不觀而放任空談,輕忽為善去惡的格物工夫。后學左派雖凸顯了個體的自由存在,但遺落了陽明心學的倫理學語境,窄化了陽明思想。按照陽明心學,人的存在方式關涉三重向度:人和宇宙萬物與“道”的貫通;自返真己本性;倫理共在。其中,倫理共在這一向度使陽明心學與存在主義相去甚遠。
在陽明心學中,良知共通性、工夫修養和共同的倫理生活方式、“一體之仁”的天地境界,這三個觀念架構起了倫理共在方式。首先,良知共通性為倫理共在奠定了人性基礎。良知以孝愛為情感發端。孝愛起于孩童對父母的血緣親情。良知是真誠惻怛。這份最真誠的自然親情是“人同此心”之情。“同情”是人們的內感覺共通感,為源初生活經驗的共通性提供了可能性條件,成為儒家建立親親和仁愛的德性體系之根本。良知為“德性之知”,它曉得意念的善惡,能判斷和評價是非,不學而知,不慮而能,愚夫愚婦和圣人皆有“德性之知”。只要悟得良知本體,人人可為堯舜。這份先天本有的根源性道德意識正是“心同此理”之理。“同情”和“同理”是良知共通性之所以可能的必要條件。陽明的最大功績在于,將朱學的外在信仰(天理)轉向內在信仰(良知)。更重要的是,隨著心學的發展,良知日趨成為中國人共同敬畏的信仰。
其次,工夫修養和共同的倫理生活方式為倫理共在建構了生活基礎。圣人之學,各人心得。經過工夫修養實踐,每個人獲得深淺不同的體驗之知,最終成就個別的自我。陽明通過對《大學》的解讀闡述其工夫論。陽明早年論學的焦點是格物,反對朱熹對“格物致知”的外在性解釋。他主張以誠意為學之頭腦,把《大學》之要歸為誠意。意動有善有惡。意不誠,物不格,格物須著力于心意發動處,這便是誠意。陽明以此糾正朱熹“格物”的外求和支離。陽明晚年以致良知為學之頭腦,把《大學》之要改為致良知。“意之本體便是知”,只要回返良知本體,意念自然凈化,格物自然實現。致良知為本質性工夫,避免了支離與虛妄。此外,陽明提出,“藝”是天理的適宜之處,詩、書、六藝都是調攝心的工夫。陽明還教導人們不要忽視“見聞之知”對良知的補充和滋養。基于此,陽明強調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他積極倡導通過經世濟民的社會教化活動,向人們灌輸道德知識,認為不能把作惡的原因完全歸結到個人,社會教育和國家管理等原因不容忽視,“咨爾民……往者新民蓋常棄其宗族,畔其鄉里,四出而為暴,豈獨其性之異,其人之罪哉?亦由我有司治之無道,教之無方”。陽明結合南贛地區的社會輿情,制定了頗具心學特色的《南贛鄉約》,并取得顯著效果,促進了鄉村自治,被譽為明代鄉約的典范。此外,他還把畢生精力投入到書院講學、宗族建設等社會活動。通過倡導這些教化活動,陽明積極為民眾營造共同的倫理生活方式,以增強共同體意識,為實現倫理共在奠定生活基礎。
最后,“一體之仁”為人與宇宙萬物的倫理共在開啟了存在境域。陽明仰觀宇宙,俯察品類,其哲學視域宏大而整全,從探究人的本性及其真實存在,到美德社會的構建,進而擴展到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與方向。心學拔高了人自身對世界的價值和意義,揭示了人的存在與天道的關聯方式。人的價值在于參贊天地之化育。人的德性與萬物流通為一體。吾人擁有一個仁的世界,擺脫了動物和物質的環境限制,并使自身向這個仁的世界開放。在這個世界里,人與萬物各盡其性,呈現出渾然同體之氣象。人與萬物的關聯方式既是心與物的意向關系,又是物與心的感應關系,同時超越這兩種關系,進入以仁貫通的一體關系。世界不是自在的,而是人與萬物倫理共在的世界。這種世界圖景類似海德格爾所說的天、地、神、人“四相圓舞”。陽明這樣描述道:“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草木瓦石矣。豈惟草木瓦石為然,天地無人的良知亦不可為天地矣。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風雨露霜、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木石,與人原只是一體。”
(作者系浙江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編輯:】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