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新為
2025-09-15 09:33:43 作者:張程程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建成“解讀中國、貢獻世界”的知識體系:在回答中國之問中破解世界之問,在建構自主話語中推動文明互鑒
◇文科教育深度變革的方向在于由“知識傳授者”向“價值孵化器”的角色轉向,從而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創新發展注入內生動力
中外嘉賓在中國考古博物館內參觀展覽(2024 年 11 月 6 日攝)張晨霖攝 / 本刊
文科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簡稱,既是人類認識與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推動歷史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從塑造社會價值、建立思維模式,到傳承文化根脈、化解社會問題,其價值傳遞融入文明演進的方方面面。
科學教育以“求真”探索客觀規律,文科教育則更側重“求善”“求美”涵養人文精神,二者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共同驅動文明進步。
社會大變革的時代是人文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力量格局重塑、科技革命顛覆性突破、文明沖突與價值博弈加劇、貧富分化與生態危機凸顯、全球治理赤字等問題日益突出,有待人文社科工作者尋找有效的路徑。文科作用的彰顯比以往有新的迫切。
范式創新
哲學社會科學作為人文社科在當代中國語境下的別稱,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地位,其發展水平直接映照民族思維能力與精神品格。黨的十八大以來,哲學社科領域戰略地位顯著提升,主旋律更加鮮明,學術主體性持續增強,創新活力不斷迸發。
“鑄魂育人”是首要目標。教育部推動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的課程教材體系,全國高校全覆蓋開設相關概論課程并使用統編教材,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巡講2萬余場,確保理論入腦入心。
教師隊伍是改革落地的核心力量。截至2023年底,全國高校從事哲學社會科學活動的教師達97.9萬人,44歲及以下青年學者占比66%。通過全國教學展示、骨干研修、集體備課等活動,103萬人次參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培訓,3.5萬人次參加教學創新大賽課程思政賽道,立德樹人骨干力量持續壯大。
科研項目和平臺建設持續強化。近10年來,教育部通過哲學社科重大課題攻關、人文社科一般項目等有力支持各類研究項目4.2萬項。以2024年為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聚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重點方向,支持項目約3400項,產出高質量成果3200部(篇);搭建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平臺,顯著強化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
有組織科研向縱深推進。截至2024年,教育系統已建成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53個、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30個。這些平臺通過整合實驗方法、數據技術與多學科智慧,構建了“問題識別—機理探究—政策推演”的全鏈條研究體系,成為強化基礎研究、跨學科協同攻關與提出政策建議的重要平臺。
以此為基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已從四方面實現自主創新突破。
建立問題導向研究范式,以實踐調查為根基,構建本土化理論體系與自主敘事。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副所長王炳權舉例說道,政治學領域打造本土化分析框架,形成“政黨中心主義”“政黨-國家-社會”等分析范式,深研“使命型政黨”“全過程人民民主”“新型政黨制度”等標識性概念,構建起中國式現代化的自主敘事體系。
在社會學領域,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李培林提出“新發展社會學”理論體系,中國社會學會原會長、上海大學教授李友梅倡導以人民性引領中國特色社會學話語建設,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副所長楊典等學者則將國家、家庭與“關系”界定為中國社會的“元制度”,為本土社會運行規律提供了原創性解釋。
建立中國特色學術評價體系,以解決真問題為核心重構標準。核心是擺脫對SSCI索引、影響因子等單一量化指標的依賴,構建兼顧學術嚴謹性與實踐有效性、思想深度與國際影響力的新型評價體系。
近年來,哲學社科學者主動對接國家戰略與民生需求,從理論推演轉向田野實證研究,將學術研究轉化為治理效能。例如,陜西師范大學黃河研究中心主任方蘭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從環境經濟學與水資源管理視角出發,先后提交數十份建議、議案,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立法。
學術期刊發揮引領作用。作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社會科學》近年通過設置“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現代化”“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與標識性概念”“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學理化闡釋”等欄目,引導聚焦本土議題,推出一批重要成果。
楊典表示,這種“以平臺聚方向”的模式,不僅為自主知識產品提供展示和交流平臺,更通過評價和反饋機制,引領和促進具有原創性和自主性的知識生產。
建立不斷更新的研究方法體系,以數智化賦能與本土化深耕推動知識生產轉型。如政治學領域運用大數據分析與算法模型,揭示政治行為、治理網絡的深層規律;實驗性研究通過干預變量、控制干擾,破解傳統研究“數據失真”“因果模糊”難題。調查研究方法同步革新,在傳統田野調查基礎上融入社會網絡分析、元分析等量化工具,推動“野性思維”向“規范化知識生產”轉型,如比較政治學的“質性比較分析”融合定量邏輯與質性特質,精準解析多因互動的政治現象。
研究方法更加錨定中國社會獨特性,強化實證支撐。例如東北師范大學鄔志輝教授深耕農村教育研究,十年跟蹤建成專題數據庫、開展三十年教育實驗,彰顯“在場、在地”的實證精神。
在楊典看來,社會學者們著力推動“整體主義”傳統的現代轉化,以系統思維把握社會實體關聯,通過深度參與理解文化特性。這種扎根文化特質的方法革新,有效規避了個體主義方法論局限,為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提供了堅實方法支撐。
建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坐標系,為解析全球現象提供新認知框架。楊典舉例道,中國脫貧攻堅的精準識別機制、數字經濟的平臺治理模式,通過“一帶一路”學術交流,已成為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參考。
更深層的突破,在于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轉化為學術話語。王炳權表示,政治學領域已從這一理念中提煉出三大核心命題:以“全人類共同價值”構建超越意識形態的價值基座,區別于西方“普世價值”;以“共商共建共享”重塑全球治理觀,打破零和博弈邏輯;將“人類命運共同體”闡釋為涵蓋多元議題、以共同發展為取向的國際政治新判斷,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受訪專家認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建成“解讀中國、貢獻世界”的知識體系:在回答中國之問中破解世界之問,在建構自主話語中推動文明互鑒。這既是學術工作者的時代使命,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思想領域的必然要求。
遼寧省文科及師范類專場招聘會在鞍山師范學院舉行(2025 年 4 月 26 日攝) 新華社發
教育革新?
作為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的核心載體,當下,一場結構性變革正在高等文科教育領域全面鋪開。
這場變革首先從專業結構的“提質減量”破題。近年來,高等文科教育針對定位模糊、課程陳舊、與產業需求脫節的領域實施系統性調整:部分專業因培養目標寬泛、就業適配度低而停招撤銷;部分傳統專業則因市場趨于飽和、難以適應數字化轉型需求而持續收縮。
受訪專家分析,文科專業的“瘦身”幅度已超過新增規模,標志著其已跨越“重規模輕質量”的粗放發展階段,這為新興交叉領域釋放出發展空間。
在“瘦身”的同時,文科教育更以“跨界融合”激活新動能——新文科建設成為改革的關鍵引擎。2020年改革全面啟動,明確以信息技術與文科深度融合、多學科交叉為核心方向;2021年,教育部認定1011個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新增3000余個文理、文工交叉融合專業點,設立70個文科類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基地,加快涉外法治、國際傳播、國際組織等國家急需領域的人才培養;2023年《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進一步明確要求,推動文科內部及文理工農醫交叉,通過發展新興專業、改造傳統專業、深化課程改革三維發力。
這種交叉融合的探索在多所高校落地生根: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增設科技考古方向,將物理探測、化學分析、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傳統考古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成立數字法學教研中心,聚焦數字技術對法律體系的沖擊與重塑,破解平臺治理、算法倫理等前沿難題……教育部發布的2025年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顯示,多個新文科專業已納入今年招生計劃,覆蓋文學、教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關鍵門類,交叉融合的學科生態初步形成。
學科生態的重塑最終落腳于人才培養模式的革新。越來越多高校將數字工具轉化為人文洞察的“顯微鏡”與“望遠鏡”:社會學系課程要求學生用Python爬取田野調查數據,通過Gephi繪制社會關系網絡圖譜;新聞學院學生運用Tableau可視化工具追蹤輿情傳播路徑與情感傾向;法學院與互聯網法院合作打造實景課程,學生直接參與AI生成內容著作權糾紛、數據隱私保護等真實案件處理;文化產業相關專業聯合故宮文創開設工作坊,通過用戶畫像工具設計Z世代文創產品,實現傳統文化傳播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實踐場景的持續延伸,推動文科人才從“知識掌握者”向“問題解決者”的能力升維。
這種變革的深層邏輯,在人才培養理念的升級中愈發清晰。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增崠表示,文科教育深度變革的方向在于由“知識傳授者”向“價值孵化器”的角色轉向,從而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創新發展注入內生動力。
定位更新
技術革命與社會轉型交織的當下,人文社會科學的“剛需性”正經歷重構。
這種重構首先體現在職業形態的深刻變革中。近年持續火熱的文科新職業跨界趨勢顯著:數字策展人需融合藝術史與區塊鏈技術,文物數據分析師要兼具考古學與機器學習能力,AI倫理師、算法審查專員等崗位的興起,則直接表明“技術+倫理”復合知識結構已成為企業重要需求。7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的17個新職業中,文科類崗位復合型特征突出。這些變化在楊增崠看來,既折射出人文素養與技術能力的深度耦合,也源于社會對人的價值需求、文化語境理解及倫理邊界把握的深層要求。
治理實踐的深度嵌入,進一步凸顯文科的現實價值。在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中,文科的“實踐轉化力”愈發關鍵:政策制定的科學化需要人文洞察支撐,鄉村振興、城市更新、社區治理等實踐中,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提供底層理論與解決方案,基層法務、涉外合規等領域的人才缺口更直接反映法治治理需求的迫切性。
楊增崠將此概括為文科的“實踐轉化力”體系:一是精準穿透能力,通過“田野調查—數據分析—理論提煉”銜接微觀行為與宏觀政策;二是跨界協同能力,打破學科壁壘構建復合知識網絡;三是政策轉譯能力,將大政方針轉化為易懂易行的規則。“這些能力轉向,要求文科從書齋學問進化為治理現代化的‘智慧基礎設施’。”
文明傳承的精神根基,更賦予文科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文科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作用,關乎民族精神根脈、社會價值共識及個體文化認同,是國家治理的精神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度融入治理體系:從國家文化公園、古籍保護工程的具象載體,到天人合一融入綠色發展理念、和合共生升華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治理現代化理念溯源于5000多年文明史深處。
人文社科領域更成為國家軟實力角逐的核心場域之一。楊增崠認為,面對西方貿易戰、科技戰與話語霸凌,經濟科技發展與話語權建構必須“兩手硬”。中國社科院大學副研究員胡興華表示,西方中心主義是全球治理困境的哲學根源,中國實踐為破解困局提供了范本,其理論起點正在于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他舉例,作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重要成果,《新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中英文版同步推出并在海外發布,正是打破西方話語壟斷、建立和平發展新敘事體系的重要嘗試。
受訪專家一致認為,技術狂奔時代,文科價值展現出不可替代的時代使命:既傳承文明基因、錨定技術向善,更探索人類在不確定時代尋找確定性的精神家園。這種使命的緊迫性在當下尤為突出——當AI倫理爭議、數字治理困境、文明沖突加劇等時代問題密集涌現時,文科必須主動破題,以更強解釋力、轉化力和新標準回應時代之問。
當前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瓶頸集中表現為五方面:評價激勵機制過度依賴量化指標,忽視社會效益與政策轉化;學科體系劃分過細,難以應對復雜議題;人才培養與實踐脫節;科研管理制度彈性不足制約研究深度;成果轉化梗阻,智庫深度研究能力未充分發揮。
楊增崠、胡興華建議,需以頂層設計推動協同改革:評價機制去“唯量化”、學科體系強“交叉性”、人才培養重“實踐力”、管理制度增“適配性”、轉化機制通“銜接鏈”,以釋放高質量發展活力。
教育與產業的深度協同是強化實效的重要抓手。受訪專家呼吁,推動文科教育主動對接產業需求,構建“文科+科技”“文科+商業”“文科+工程”等跨界培養模式,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橋梁,將人文社科理論轉化為技術倫理規范、組織管理方案與產品人文關懷。
破解人文社科“失語”困局,根本在于錨定“兩個結合”的深層邏輯與路徑指引。在胡興華看來,“兩個結合”指引人文社科工作者筑牢文化自信:通過深度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歷史脈絡中增強文化自信與歷史思維;堅持經世致用,走出書齋、扎根田野,在實踐中提煉原創理論,鍛造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回應國家戰略需求中彰顯人文價值。
【編輯:】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