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榮:謙以持己 厚植“眾善之基”
2025-09-15 14:41:31 作者:范麗榮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描述的是品德高尚、溫和謙遜的君子形象,是古往今來人們所仰慕與神往的修養境界。何謂“謙”?程頤說:“以崇高之德而處卑之下,謙之義也。”意思是說盡管擁有崇高的品德,仍將自己置于較低的位置,這就是謙。陸九淵的解釋是:“有而不居為謙;謙者,不盈也。”一個人有才、有能、有位、有功、有德,但并不自居其功,不自滿、不驕傲,這就是謙。簡單地說,謙就是一種虛心的態度,是不自高自大、不自以為是,肯于向他人學習的品德。儒家非常重視謙德的培養,認為謙不僅是“眾善之基”,而且是“人之至德”。
謙沖自牧 培養謙恭的態度
戰國時,田子方被魏文侯拜為國師。有一天,公子魏擊問了他一個尖銳的問題:“是富貴的人能對人驕傲呢,還是貧賤的人能對人驕傲?”田子方回答說:“當然是貧賤的人啊!富貴的人一旦驕傲將失去國家和土地,而貧賤的人還有什么可失去的呢?”一個人越是身居高位,越要放低自己,以謙恭的姿態來對待別人,才能凝聚人心。
公元前1043年,周公旦受封魯國,因其需要在鎬京輔佐周成王,所以派長子伯禽代其到魯國就任。臨行前,周公旦叮囑伯禽說:“你去了以后,千萬不要因為受封于魯國就怠慢輕視人才。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而且肩負著輔佐天子的重擔,地位可以說不低了,可是有賢士來了,我哪怕正洗著頭發也要停下來,握著松散濕漉漉的頭發接待來客;有時吃一頓飯要停下來好幾次,吐出口中的食物,趕緊去聽賢士的進諫,即使這樣我還唯恐因怠慢而失去天下賢德的人。”他接著說:“我聽說,一個人德行高尚又能保持恭敬謙遜的態度就能獲得榮耀和尊重;擁有廣闊的土地又能節儉持家就會生活安穩;地位尊貴又能以卑微的姿態待人就能得到尊崇;擁有眾多人口和強大的軍隊又能心存敬畏就能取得勝利;聰明智慧卻始終顯露樸拙之態才是真正的睿智;學識淵博卻始終自認淺薄不足方為大智慧。這六點,都屬于謙虛的美德。”周公旦最后告誡伯禽說:“貴為天子,之所以擁有天下,就是因為遵從了這些品德;而不能謙虛謹慎從而失去天下、國滅身亡的,夏桀王、商紂王就是印證,怎么能不謹慎呢!”
周公旦不僅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群書治要》中記載:周公輔政七年間,布衣之士中,他攜帶禮物以拜師之禮求見的有十人、以朋友之禮求見的有十二人;貧寒之士中,他主動拜訪的有四十九人、向他進獻善言的有上百人,受到他的教導和培養的有上千人,朝廷中任職的官員達到了萬人之多。正是由于保持了謙恭的美德,始終以戰戰兢兢、臨深履薄的心態治理國家,周公才吸引了天下人才,為周朝八百年基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周公以“六謙”作為給兒子的訓誡,告訴他越是尊貴如天子,富甲于天下,越不能盛氣凌人,唯有培養謙虛的美德,以謙恭的態度對待人,才能贏得人心。葛洪說:“勞謙虛己,則附之者眾;驕慢倨傲,則去之者多。”“謙”作為美德,首先表現為謙卑恭順,在與他人交往中,心存“謙恭”是尊重他人的基礎,因為恭敬在心而不會滋生怠慢之情。在儒家看來,謙卑恭順并不是卑下、軟弱、無能,而是一種氣質、格局和境界,展現的是真正的君子風范,因為一個謙恭的人不會因學問高深而自傲,也不會因地位顯赫而自負,而是學問越高越能虛心謹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禮待人。
與之相反,一個傲慢的人絕不會存有“謙恭”之心,必然對別人缺少尊重與理解,表現出不屑與怠慢,這是引發人際沖突的重要原因。因此,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提醒那些身居高位的人,要保持謙虛謹慎,通過自我修養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要因驕傲自滿而失去理智和判斷力。所以謙恭不僅僅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姿態,更是一個人內在品德和修養的體現,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事業的成敗。
厚人薄己 培養謙讓的品質
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崇高的德行,如水之潤物無聲,不與之爭。水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這種無私的精神正是人類謙讓美德的真正含義。
楊翥是明代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少孤”“家貧”,小時候生活很艱苦,但酷愛讀書,成年后便以教私塾為業,在胥溪(今江蘇高淳、溧陽間)一帶講學,漸有名氣,跟他學習的學生很多。有一天,塾館來了一個年輕人,自我介紹說是江西宜春人,名叫楊士奇,來求一份教書的工作。經過一番交談,楊翥了解到,楊士奇的生活經歷和他十分相似,一歲喪父,后隨母改嫁,盡管生活貧困,卻不忘讀書,現在一邊游學,一邊侍奉母親。楊翥當即就讓楊士奇留了下來,然后找到塾館主人說:“我還配不上給你家當老師,應當請我的老師來做老師。”把一份穩定的工作讓給了楊士奇,然后辭職離開了。楊士奇感動得無以言表,這已經不是授人以魚的滴水之恩,而是將自己賴以生存的飯碗直接交到了別人的手上。
后來楊士奇入仕進入內閣,便以“經明行修”即通曉經學、品行端正的名義,推薦楊翥進入館閣,修撰經史。楊翥后來官至禮部尚書,可謂地位顯赫,可他依然不失謙讓的長者風范。據清末金武祥在《粟香隨筆》所載,一次楊翥家宅院的地基被鄰家占去三尺,家人為此與鄰家發生爭執,并向楊翥訴說此事,意思是我們家不欺負別人,也不能任由別人欺負啊!楊翥笑了笑,提筆寫了一首詩:“余地無多莫較量,一條分作兩家墻,普天之下皆王土,再過些兒也無妨。”楊翥的禮讓謙和令鄰家大為感動。
楊翥不與人爭、與人為善的德行,有其寬仁忠厚的性格原因,也有后天自覺的修養因素。有一次做夢,楊翥夢到自己偷吃了別人兩個李子,醒來后非常懊悔,責備自己“義利心不明”,不僅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還罰自己三天不吃東西。正因如此,歷史上楊翥以德行深厚聞名,史書中稱他“篤行絕俗,一時縉紳厚德者,翥為最”。
楊翥的德行在于謙讓,艱苦度日,卻濟人于危難;身居高位,卻不爭三尺宅基。古往今來,利之所在往往令人忘形,所以謙讓被視為一種修養、一種美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說:“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真正優秀的商人雖然擁有豐厚的財富,但從不炫耀,就像什么都沒有一樣;真正的君子雖然擁有高尚的品德,卻表現得非常平凡,像愚鈍的人一樣。正是謙讓的品質,使楊翥總是以人為先,以己為后;以人為上,以己為下,厚人而薄己,所以才受到人們的敬仰和尊重。
從結果來看,謙讓者往往并不吃虧,甚至會獲得更大的利益,這就是“自后者人先之,自下者人高之”的道理所在。所以古代非常重視對謙讓品德的培養,以談論修身聞名的《菜根譚》里說:“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處,減三分讓人嘗。”強調為人處世要以謙讓為準則,只有學會禮讓、善待他人,才能以良好的道德情操化解各種矛盾與沖突,形成和諧的社會關系。
虛懷若谷 培養謙遜的涵養
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因為他知道,一個人再聰明、再睿智,也有其認知的盲區,只有像大海一樣,以虛懷若谷的姿態來集納百川,才能成就它的博大。
北宋嘉祐二年(1057),歐陽修在當年的貢舉考試中擔任主考官。閱卷時,他讀到一個典故頗感困惑,說的是堯帝時有一個司法官叫皋陶,皋陶要判一個人死罪,連續上報了三次,堯卻寬恕了這個人三次。歐陽修自認飽讀詩書,但他絞盡腦汁也沒想出這個典故的出處。
后來,這篇文章的作者、年僅22歲的蘇軾按慣例來拜師時,歐陽修特地問起了這件事。蘇軾回復說:“想當然爾!”這是我想像出來的,是我編的。歐陽修大吃一驚,“你自己編的?”蘇軾解釋說:“《三國志·孔融傳》里記載說,曹操滅了袁紹,把袁紹漂亮的兒媳婦送給了兒子曹丕,孔融聽到這個事很不滿意,就跟曹操說:當年周武王伐紂王的時候就把紂王的寵妃妲己賞給了自己的弟弟。曹操問他這典故是哪兒的?孔融說我瞎編的,因為當代人能做出這種丑惡的事情,古人想必也能做得出。老師真的很抱歉,我覺得憑著堯帝的那種寬厚之心,肯定能說出這樣的話來,所以我也編了一個。”
在嚴肅的科舉考試中竟然敢編造歷史典故,這可不是治學態度不嚴謹的學術問題了,如果歐陽修想要追究,隨便一個帽子扣下來,蘇軾這個才子就永無出頭之日了。歐陽修不僅沒有那樣做,他還給蘇軾點了贊,說:“你真是善于讀書啊,把書讀到了自己的靈魂里,不得了啊!”此后,歐陽修逢人就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歐陽修今天為人所銘記,不僅因為他的才氣,更因為他甘居低處、為人讓路的謙遜品格。
歐陽修在北宋被公認為文壇領袖,不僅因為他的學識淵博,更因為他謙遜的涵養。在古代,謙遜被視為君子之德,心懷謙遜,就是不以己之能而自矜,不以己之功而自傲,心懷敬意、愿意向他人學習。
孔子曾經帶領弟子參觀魯桓公廟,發現一種欹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不注水的時候它會傾斜,倒入一半水時它會端正,注滿水后它會翻倒。子路問有沒有保持盈滿的方法,孔子說:“聰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意思是說,聰明圣智,就要用笨拙來保持它;功勞惠及天下,要保持謙讓的態度;勇敢有力,要用怯懦來保持它;富有天下,要用節儉來保持它。這種欹器通常是君王放在座位右邊用來提醒自己要保持謙遜的狀態,常懷敬畏之心,懂得自己的渺小,善于傾聽他人的意見,接納不同的聲音,從而避免自滿、自傲,以致天下傾覆。謙遜的美德體現了人的智慧和修養,一個人的內心越是豐盈,越是懂得謙遜,就越能體諒他人,尊重他人。
推己及人 培養謙恕的胸懷
唐朝宰相婁師德的弟弟外放做官,臨行前婁師德教育他為官待人要多包容,遇事要多忍耐。婁師德的弟弟說:“您放心吧,就算有人把唾沫吐到我的臉上,我自己擦掉就是了。”婁師德說:“這樣還不行,你要讓唾沫在臉上自然干掉。”“唾面自干”這個成語就是這樣來的,這可以稱為謙恕精神的極致,是修養的天花板。
北宋時,范仲淹的次子范純仁剛剛卸任宰相,一代大儒程頤前來拜訪。二人聊起近年間種種政事,程頤毫不客氣地指責范純仁說:“您任宰相時,有許多地方做得不好,難道您現在不覺得慚愧嗎?”范純仁一聽,馬上臉色謙和地說:“請您指教。”程頤說:“在您任宰相的第二年,蘇州一帶有暴民搶掠官府糧倉,您應當在皇帝面前據理直言才對,可您當時什么也沒說,由于您的閉口不言,致使許多無辜的百姓受到牽連,這是您的罪過啊!”范純仁連忙點頭:“您批評得對,我應該替百姓說話。”程頤又說:“您做宰相的第三年,吳中地區發生洪澇災害,百姓們以草根樹皮充饑,地方官已報告很多次,您卻無動于衷,還是皇帝提出要您去辦理賑災事宜,您才采取行動。您堂堂一朝宰相,居其位食其祿而不謀其事,太不應該了。”范純仁又連連謝罪。程頤又指出范純仁許多不是,然后告辭走了。
不久,宋仁宗召見程頤,聽了他對政事的見解,稱贊他“大有當年范相的風范”。見皇帝拿他與范純仁相比,程頤忍不住質疑說:“范公曾向您進薦許多忠言良策嗎?”仁宗命人抬過一個箱子,里邊全是范純仁當年的奏折。程頤翻開一看,當初指責的那些事,范純仁早已說過了,只是由于某種原因,施行得不夠好罷了。程頤紅了臉,第二天便登門給范純仁道歉。
明明被人誤解,卻不肯出一言為自己辯護,范純仁的確有宰相肚量。對此,范純仁曾總結說:“吾平生所學,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盡。”什么是忠恕呢?范純仁的解釋是——“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用苛求別人的心來要求自己,用寬恕自己的心來寬恕別人。
對于程頤的誤解,范純仁只是傾聽并虛心接受,不解釋、不辯解,盡顯謙恕的襟懷。所謂謙恕即謙虛仁恕,指為人謙遜且懷有仁愛之心,能夠推己及人、寬恕他人。在儒家倫理道德中,謙恕是一個重要范疇,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這種推己及人的方法來待人接物,自然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和信任。同時,還要“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這樣才可以遠離怨恨。《菜根譚》總結為:“人之過誤宜恕,而在己則不可恕。”對待他人的錯誤應該抱著寬恕和理解的態度,而對自己則應該嚴格要求,不斷反思和改正錯誤。
謙恕是一種高尚的人格特質和道德修養,擁有謙恕的胸懷,才能讓我們以謙卑的姿態寬人之過,恕人之非,更加關愛他人;培養謙恕的美德,才能讓自己遠離憤怒怨恨情緒的困擾,形成樂觀平和的心態、積極健全的人格,使自己的道德品質得到陶冶,思想意識得到升華。
【編輯:】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