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善:以孟子智慧塑造AI
2025-09-13 14:07:09 作者:周贇
如果說《論語》教給我們的是怎樣做人的道理,那么《孟子》教給我們的,是為什么要這樣做人的道理。此話怎樣?因為我們生而為善。就是說,我們是與生俱來的善人,我們有行善的責任和能力。
孟子的這個判斷意義重大,他彌補了孔子沒有解決的問題。孔子主張“性相近,習相遠”,所以在馬廄失火時,他問人不問馬,填平了人與人之間尊卑差異的鴻溝。然而,如果只是承認人的本性都是一樣的,而美德是后天養成的,那么盡管實現了人的平等,卻是沒有價值的,因為人成了被動的、被塑造的對象。孟子的全部理論,包括他的政治設計、社會理想、人生抱負,都是圍繞“性本善”這個基本哲學命題展開的。《孟子》原文并不好讀,但徐興無教授的《〈孟子〉通識》卻能引領讀者深入淺出地把握孟子的核心思想。
“人性論”并不是一個有科學依據的命題,性善或性惡也爭論了幾千年,那么今天我們溫故孟子還有意義嗎?是的,仍有意義。
今天的世界已經發生了顛覆性的變革,最標志性的就是人工智能的日趨成熟。人工智能不是近代工業革命以來新發明的我們已習慣的生產工具,而是一種潛在的、即將和人類并存的新主體。美國人工智能科學家辛頓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向人類預警:“我們無法預測它的意圖——它能想出我們想不到的殺招。”也就是說,人工智能在成長強大之后,具有毀滅人類的潛在可能性。認清這一歷史趨勢,尋求人類和平之道,與我們今天重溫《孟子》是有關系的。
讓我們暫且回到春秋時代,孟子主張,人性天然蘊藏了仁義禮智等善性。但孟子的論敵告子不認同這個說法,他主張“生之謂性”,把性看作是非價值的,而人的行善行惡是后天導引的結果。他認為人性只是一股湍流,沖決東方就向東流,沖決西方就向西流。告子的性無善惡顯然有缺陷,因為他沒有辦法解釋,為何只有人能夠被導引去行善行惡,而不存在善牛惡牛善馬惡馬。
事實上,孟子言性和告子言性,是兩個視角下的結論。孟子站在價值視角,而告子站在自然視角。孟子反思了人為何能主動去營救即將落井的孩子,于是得出人性是善的結論;告子則從人的食色欲望出發,認為人性只是那個生來就有的東西。不過聰明的孟子進一步追問告子,照你的意思,“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如果真就這么畫等號,告子也覺得為難,于是蹦出一句話:“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意即承認仁愛還是在人性中的,不過義作為道德法則,是外在的規范,不屬于人性。他們后面還有一系列爭論,其實是沒有結果的,但就此打住,我們可以發現,孟子的重要理論貢獻已經呼之欲出。孟子的“性本善”,就是將善的價值規定為人的固有屬性,這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卻把人性從動物性中區分出來了,其意義在于,人因此而成為了人。孟子把人的“類存在”本質,通過人性理論建構起來了。
讓我們再回到人工智能的話題,為何對孟子性善論的討論和人工智能有關呢?因為人工智能幾乎就要成為“不可逆地超越生物智能”的主體了,但可怕的是,人類還不知道它是否具有和人類共通的善。
如果AI的本性是“效率至上”,那么淘汰效率低下的人類,對它而言就是理所當然的“善”,可對人類而言,卻是極其恐怖的“惡”。借此,我們應該思考一下,如何把人工智能打造成和我們一樣的類,把人類的道德植入人工智能,使之成為人工智能的固有屬性,讓它知道它有與生俱來的善,也有行善的責任和能力,盡早地把人工智能從野蠻的動物之“性”中改造出來,構建一個人與AI共存的命運共同體,從而保證人類社會的最終安全與穩定。
總而言之,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是一個跨學科的大問題,并非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但重溫《孟子》,不僅是回溯古老智慧,更是為人類在塑造未來伙伴時,點亮一盞關于“何以為人、何以成人”的永恒明燈。
【編輯:】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