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必然邏輯
2025-09-16 09:25:26 作者:徐琳 杜子明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真理力量”與“文化力量”的雙向賦能,二者在價值立場、實踐路徑與理想追求中蘊含深刻的共通性,奠定了融合的深層邏輯基礎。探究二者融合的必要性與可能性,既是推進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更是實現文化傳承的時代命題。
何以必要: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現實意義
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生命力。馬克思主義以實踐性和發展性為鮮明特征,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科學方法論。將二者結合起來,體現的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現代性詮釋與激活,如儒家“仁政”思想中的民本內核、道家“天人合一”理念中的生態智慧、墨家“兼愛非攻”主張的和平追求等,均可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辯證法框架下得到新的闡釋,萃取思想精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突破歷史局限性,轉化為服務現代社會發展的文化資源。這一結合既可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也可在當代社會實踐中充分彰顯其重要價值,實現文化傳承與時代發展的統一。
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扎根生長的深層文化土壤,二者結合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了堅實理論支撐,既可強化其實踐品格,又可推動理論內涵的創新發展。其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本土化的表達方式與話語資源。馬克思主義從西方傳播到中國,與中國固有的思維方式、話語體系存在較大差異,其在中國的傳播發展,要經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它進行中國化的解讀和提煉,以獲得大眾的心理認同。其二,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天人合一、革故鼎新、開放包容等智慧,為馬克思主義沖破經典文本的局限,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提供了新的思想資源。這一結合不僅是形式上的“文化包裝”,更是內容上的“基因互補”,使馬克思主義在保持科學性的同時,吸納本土文化的智慧精髓,進而形成更具時代適應性的理論形態。
鞏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精神紐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進程中,堅守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是把握文明發展方向的重點。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理論,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為分析與解決當代中國發展問題提供了“金鑰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綿延五千年,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民為邦本”的治國理念、“和而不同”的處世智慧等,構成了中華文明的基因圖譜。二者的有機結合,既保持了文明發展的歷史連續性,又激發了文明創新的時代活力,使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有“根”的深厚,又有“魂”的挺拔,凝聚起全體中華兒女共建共享的精神力量。
何以可能: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內在契合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本”思想的雙向奔赴。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石。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這一論斷推翻了“英雄史觀”,確立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的根本立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以“重民”“貴民”為主要脈絡。從《尚書》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政治綱領,到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價值排序,再到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警世之喻,始終貫穿著對民眾主體地位的深刻認知。“以民為基”的理念,與“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的立場形成了跨越時空的呼應,二者對人民的重視,構成結合的價值基礎。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行合一”理念的辯證契合。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是其區別于一切舊哲學的根本標志。從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到共產主義的構想,馬克思主義始終以“改造世界”為導向,實踐性是其顯著特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知行合一”理念貫穿“經世致用”的實踐智慧,從《尚書》提出“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的樸素認知,到朱熹“知先行后,行重知輕”的理學闡釋,再到王陽明“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的“知行合一”論,中國哲學一以貫之強調“知”與“行”的不可分割性。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并非簡單的“言行一致”,而是強調“真知”需以實踐驗證,“真行”需以“真知”指導,這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辯證統一”的觀點高度契合。二者“知行合一”的理念跨越時空,共同為人類的實踐性探索提供了思想指引。
馬克思主義中關于共產主義的理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同社會”追求的終極指向。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這一理想強調創造高度發展的生產力,消滅產生社會不平等的經濟根源,形成與共產主義公有制相適應的高尚的共產主義道德,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人類徹底解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大同社會”理想,同樣承載著對和諧社會的向往。《禮記·禮運》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的描述,勾勒出無剝削、無壓迫、人人共享的社會形態。其“天下為公”的價值取向、“人人相親”的倫理追求,與共產主義“消滅私有制”“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目標形成深層精神共鳴。
站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歷史新方位,我們既要以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之光照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之路,提煉其跨越時空的精神內核;更要以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滋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賦予其更具生命力的本土表達。
(作者單位分別系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濰坊護理職業學院)
【編輯:】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必然邏輯
-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堅持“兩個結合”的典范
- 淄博琉璃“進京趕考”火出圈,給我們三重啟示
- 文獻中的“舉案齊眉”
-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中國書院博物館:千年學府的不絕弦歌
- 以深化改革激發文化繁榮興盛動力活力
- 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必然邏輯
-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堅持“兩個結合”的典范
- Sixth excavation of Bairen Town site continues in N China's Hebei
- China lauded for bolstering cultural links
- China, Fiji hold concert to mark 50 years of Sino-Fijian relations
- Chinese culture learning program launched in Sierra Le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