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亚洲视频精品_国产精品 日产精品 欧美精品_亚洲精品欧洲精品

機構簡介
機關黨建 機關黨建
廉潔文化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

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構建話語體系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 2025-06-13 10:25

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構建話語體系

講述人:山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 劉明洋

  文化“出海”,除了要明白“海”在哪里之外,還有兩個關鍵點:拿什么“出海”?如何能“出海”?二者結合在一起,則落腳于文化“出海”的話語建構。

  風箏,在中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國是風箏的發源地,風箏文化具有中華文化的標識性價值。我曾長期關注并從事風箏文化“出海”的研究和實踐工作,在此過程中逐漸認識到,打造“身份性話語”、營造“空間性話語”、制造“參與式話語”,對于文化“出海”非常有必要。

  中華文化多姿多彩,選擇何種文化產品或文化形態“出海”,需要對其進行深度挖掘與闡釋。一方面,將相關的歷史演進、人物故事、符號形態等進行整合,體現文化的民族性,并堅定文化自信與文化主權;另一方面,置于全球化視野下,講清文化的核心內涵和共同價值,增強文化在多元場景中的互動,提升文化的全球影響力、感召力和認同力。二者的共同點,就是打造文化出海的“身份性話語”。

  比如,風箏文化“出海”及其“身份性話語”的打造,一方面需要梳理、傳播風箏的歷史文化,實現風箏的國際化站位;另一方面還需要具有身份性的組織建構。譬如1989年在濰坊成立的國際風箏聯合會,體現出中國在世界風箏領域的話語地位、主體表征,以及世界對中國的身份認同。

  文化“出海”其實是一個雙向、互通的過程,既要主動“走出去”,也要把客人“迎進來”,使其近距離、面對面地置身文化之中,營造“空間性話語”。濰坊是中國風箏的發祥地,當地一直保持著扎風箏和放風箏的習俗,整個城市空間是一個大型的風箏文化空間和展示場所。在風箏博物館,可以看到風箏文化的基因圖譜;在建筑、車站、街道,到處可見風箏元素;在日常生活中,時常看到風箏制品……一座城市建構起的“空間性話語”,充滿著動態與靜態、歷史與現實、人文與科技的交融互動。

  參與,是文化接受與認同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化“出海”的一種話語方式。制造“參與式話語”,有兩個重要載體:一是節會活動,二是主題場域。濰坊國際風箏會和世界風箏公園,將這兩個載體融為了一體。我曾參加世界風箏公園發展研討會,也做過“世界風箏公園首屆世界風箏創意大賽”的評委。親歷所見,感覺一系列的設計正在制造著關于風箏文化交流的“參與式話語”。這種話語更將文化“出海”變成一種集體驗、娛樂、競技、研學、美食等于一體的行為,從而推動從文化交流到文化接受再到文化認同和文化創造的遞進。

  文化“出海”的話語建構,其實是一個系統工程。話語,是媒介、是橋梁,關乎著文化立場和情感,關乎著文化傳承與創新,也關乎著文化產品與產業。唯有不斷探索,才能在國際文化交流中跟上時代、收獲成果。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乌珠穆沁旗| 林周县| 宁德市| 静安区| 双桥区| 久治县| 晋宁县| 轮台县| 日照市| 同德县| 贡觉县| 无锡市| 黄龙县| 长岭县| 连城县| 公安县| 扶风县| 海安县| 洪江市| 吴忠市| 故城县| 文登市| 富锦市| 潍坊市| 广昌县| 织金县| 昌宁县| 景宁| 合作市| 遵化市| 古浪县| 嵩明县| 桓台县| 榆树市| 延边| 成武县| 文化| 沾益县| 临汾市| 湛江市|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