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生,四川仁壽人,哲學博士。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儒家哲學和儒釋道關系研究。中國哲學史學會《中國哲學史》雜志副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哲學》執行編委、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北京市哲學學會理事。
“仁”是仁學的核心概念,什么是“仁”,思想家們有不同的解答。雖然在整體上,可以說“仁”就是“愛人”,也因之有以“仁愛”為標識的孔子的仁學。 [詳細]
“仁愛”“仁義”“道德”等語詞都生成于先秦哲學,其含義十分豐富。在傳統社會,“道德”或“仁義道德”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孝悌到為政、從情感到禮法、從需要到權利、從個人修身到社會治理和民生疾苦等無不與之相關,并涉及儒道墨等各家“仁”說。得“仁道”者生,... [詳細]
《儒家博愛論》由向世陵等學者共同撰著完成,全書55萬字,2022年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詳細]
《儒家博愛論》由向世陵等學者共同撰著完成,全書55萬字,2022年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詳細]
在中國哲學史上,“仁術”之說自孟子提出,構成為儒家仁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不過,在宋以前,包括《孟子》的注疏在內,雖然也有不少儒家典籍對此“見其生,不忍見其死”的惻隱之心給予了關注,但從全局上看,漢唐時期儒家仁學的發展,主要偏重于理解仁愛的內涵,闡發仁義的價值... [詳細]
摘要:宋元明經學或曰宋學的興起,是經學史上一大標志性事件。宋學批評和否定漢學,從“舍傳求經”到“疑經改經”,是深入經典內部進行的經學變革。宋儒治經的重心,既在“依經立義”,又堅持“以理義去推索”,以便進達“圣賢藩墻”,凸顯了道統論意義的經學主旨。宋明諸儒雖... [詳細]
朱熹對以呂祖謙為代表的浙學持負面的評價,以為浙學不“高”則“卑”,均不能于中間“親切合理會處”有恰當的體貼。但相較于陸學之“高”,朱熹對呂學之“卑”給予了更多的批評。認為呂祖謙注重實用,被歷史陳跡和實用利益所陷溺,不能由具體物事上升到天道性命這一形而上的“... [詳細]
在當今社會中,“安身立命”的問題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提及和思考。然而,在人們的印象中,不論就其蘊涵還是功用來說,“安身立命”更多地在超越性的宗教層面被思考,對于以社會現實為立學之基、以人文主義為價值內核的儒家學說來說,其與“安身立命”似乎總有那么一點距離。其實... [詳細]
由《禮記?禮運》而來的一家一人觀念,在宋明時期被給予了廣泛的討論。氣性之和合導出了博愛的“大家”說,而大人“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則成為王陽明仁說的中心課題。 [詳細]
朱熹“狀”仁之體突出的是“公”的價值,貫穿的是“愛人”的觀念。仁與公的關系,實質上即仁與人的關系。“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雖不構成愛的原因,但卻是落實博愛所必需,為博愛的推行準備了條件。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