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送文化”到“種文化”再到“創文化”
——鄉村文化振興的中國實踐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韓業庭 2025-08-13 09:16
提起中國農民,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勤勞、淳樸、善良、堅忍……不管印象多好,可能你都不會將其與“文化”二字直接掛鉤。
這其實是一種刻板印象!不信?請看——
“大衣哥”“草帽姐”等大量農民歌手活躍于城鄉舞臺,用歌聲唱出中國農民的自信;
以西海固農民作家群為代表的農民作家們,用拿鋤頭的手寫下動人的詩篇;
四川農村姑娘李子柒,更是用短視頻讓全世界看到中國鄉村生活精雕細琢的美……
這些鄉村文化能人的故事正是當下中國鄉村文化振興的生動寫照。
送文化:滿足農民基本文化需求
上述中國農民的文化故事是近些年才發生的。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農村文盲率高達95%以上,很多農民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文化藝術于他們而言更是奢侈品。
早在100年前,李大釗就說過,“要建設光明的農村,農民就一定要有文化”。可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僅有896個群眾文化機構,且多位于大中城市,農村的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力量幾乎處于空白狀態。這決定了只能采用自上而下“送文化”的方式為農村群眾提供文化服務。著名的烏蘭牧騎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成立的。“不漏掉一個蒙古包,不落下一個農牧民”,烏蘭牧騎隊員們趕著馬車,輾轉于戈壁、大漠、草原,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用“送文化”的方式來滿足農牧民的基本文化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取得長足進展,1978年末全國共有群眾文化機構6893個,2024年末增長到4.4萬個。“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送圖書下鄉”等文化惠民活動得以大面積開展。
相信很多人還記得兒時觀看露天電影的場景:每當村里的“大喇叭”里傳出要放映電影的消息,整個村子都為之沸騰,孩子們隨便扒拉兩下碗里的飯,便早早地奔向放映場地,搶占最佳位置。大人們則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談論著即將來到的電影,仿佛在期待一場盛大的節日。夜幕降臨,露天電影場地上,一束光劃破黑暗,投射在白色的幕布上,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眼睛直直地盯著幕布,生怕漏掉一幀畫面……
這熟悉的場景,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也見證著鄉村文化的變遷。如今,農村放電影已從稀奇變平常,很多地方從過去的“一村一年一場電影”提升至“一村一月一場電影”。截至2024年,全國共有開展電影公益放映的放映隊4.3萬個。2024年,全國共開展電影公益放映821萬場,觀影人次約4.32億。
種文化:培育鄉村文化內生動力
富而思文,富而思樂。物質生活改善后,農村群眾求知、求樂、求美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迫切。“送文化”雖然越搞越紅火,但畢竟不能天天“送”,從長遠看,“種文化”才是根本之舉。
2011年6月,中國交響樂團把交響樂送到了重慶市南岸區北斗村,可每年只能去一兩次,村民們總覺得不過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讓當地百姓不僅能欣賞交響樂,還能演奏交響樂!”在國交的支持下,北斗村成立了一支農民管樂隊。
樂隊剛開始只有7人,在國交老師的幫助下,樂隊隊員從五線譜學起,開始了他們的音樂之旅。如今,這支農民管樂隊已發展到30余人,成員涵蓋老中青三代。樂隊最初完全不著調,可如今已掌握30余首經典曲目的演奏技巧,并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不僅如此,北斗村農民管樂隊還創新“吹、唱、講、演”宣講模式,將政策解讀與文藝表演深度融合,實現了“放下鋤頭就能演奏,站上舞臺就能宣講”。
北斗村農民管樂隊用十幾年的實踐證明:在鄉村播下一粒文化的種子,經年以后會長成參天大樹,開出一樹繁花。
當下,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進入新階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在這種情況下,從“送文化”邁向“種文化”,已成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必然之舉。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讓河南光山鄉村的孩子當主角,幫助當地創排了《少年司馬光》《燈火》《兔兒爺》等多部兒童劇,并在當地開設戲劇教育工作坊,把兒童劇的種子播撒在了鄉村的土地上;中央民族樂團發起“山河國樂”公益活動,每周二進行公益演奏及教學直播,免費向偏遠山區的孩子教授民樂,孩子們成為民樂傳承者……從“送文化”到“種文化”,一字之差,農民從文化的旁觀者變為文化的參與者,單向的文化服務也變成雙向的文化互動,這不僅厚植了鄉村文化土壤,也增強了鄉村文化的內生動力。
創文化:農民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主角
近日,一位名為“房主任”的50歲農村大姐因表演脫口秀而走紅。這位只讀到初二的農村大姐,一次偶然的機會,去看脫口秀表演,被女演員邀請互動,她拿起話筒便“侃”起來,其幽默的語言風格深受觀眾歡迎。
有人稱贊“房主任”擁有天生的才華。與才華相比,她那種勇敢表達、主動創造的勇氣更令人感慨。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農民始終“面朝黃土背朝天,手把青秧插滿田”,而在文化表達上卻屬于“沉默的大多數”。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也是鄉村文化創造和實踐的主體,如果他們不站到舞臺中央,鄉村文化振興便無從談起。
我們欣喜地看到,像“房主任”一樣主動表達自我、參與文化創造的農村群眾越來越多。57歲的果農“霞姐”在蘋果園里一邊直播,一邊用英文推銷自家蘋果;“農民詩人”呂玉霞以筆為犁,用詩歌、散文記錄鄉村變遷;熱愛書法的農民工延大海,走到哪寫到哪,并以此抵達自己的“詩和遠方”……他們自信、陽光、樂觀,身上完全沒有老一輩中國農民的那種膽怯羞澀,展現出新時代中國農民的精氣神。
如果說“送文化”時的中國農民像襁褓中的嬰兒,需要不斷吸吮乳汁才能成長,那“種文化”時的中國農民就像蹣跚學步的孩子,時不時需要外人攙扶一下。如今,進入“創文化”階段,中國農民已漸漸長成健壯小伙,他們開始在鄉村文化振興中扮演起主要角色。
浙江衢州柯城余東村的農民畫遠近聞名,全村800多人中有300多人從事畫畫相關的事業。曾有一段時間,外界對農民畫不看好,認為“既不能賺錢,又費筆墨紙張,還會耽誤田里的活計”。但村民們有自己的想法:農民畫是村里的特色,也是村子文脈的載體,絕不能丟;為了貼近現代人的審美,農民畫的題材和內容應與時俱進。
如今,余東村不僅農民畫越賣越好,還開發出餐具、襯衫、手提包、絲巾、手機殼、筆記本等多種印有農民畫圖案的衍生產品,形成了一條“農民畫+”的產業鏈,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力。很多村民從“傳統農民”成功轉型為“農民畫家”,這些托舉起鄉村文化的農民是不同以往的農民,他們參與創造的也是不同以往的鄉村文化。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