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蘊藏的傳統(tǒng)文化
來源:齊魯晚報作者: 2025-07-20 15:14
7月20日,將迎來一年中最熱的時段——“三伏天”?!笆菚r三伏天,天氣熱如湯”。過去一周的山西,部分地區(qū)最高溫度甚至突破40℃。“節(jié)到小暑進(jìn)伏天,天變無常雨連綿”。據(jù)民俗專家介紹,“伏”是“伏藏”之意,喻陰氣受陽氣所迫而暫時隱藏于地下?!叭辈坏钦麄€夏季最炎熱的階段,而且三伏天還“藏”著許多傳統(tǒng)文化,其中既有飲食文化、避暑文化,也有古人對三伏天詩意地描述與贊美,可謂包羅萬象。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jì)日法來確定的,每年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統(tǒng)稱為三伏。三伏天的由來歷史悠久,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jì)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碧迫藦埵毓?jié)曰:“六月三伏之節(jié),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p>
三伏天的“伏”可稱長夏,是五行家對季節(jié)的另類安排,其中“伏”為“土”。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土、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長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環(huán)。但是由夏到秋則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來,就要潛伏一段時間,“潛伏”就是“伏”的本義。根據(jù)漢代的解釋,夏至以后陰氣不得出頭只能伏藏地下,這段時間天氣大熱,故而稱為伏天。
“三伏”自古就頗受重視,人們除了在伏天時進(jìn)行祭祀,入伏當(dāng)日會選擇閉門不出,稱之為“伏歇”。受封于朝廷的王公大臣,過伏天時還可以領(lǐng)取到“高溫補貼”——冰塊。早在周朝,人們就已通過冬季鑿冰、存冰,夏季用冰的方式來降溫,存放冰的冷窖被稱為“凌陰”,管理官吏稱為“凌人”,最基層的取冰者稱為“徒”。先秦時期,就有冬季藏冰,第二年夏季賞賜大臣的做法。古時冰塊主要用于冷藏果品和米酒,盛放冰的容器則叫“冰鑒”,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曾侯乙曾擁有一對銅質(zhì)冰鑒,如今分藏于湖北省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可以說是最早的便攜式小冰箱了。到了清代,制度愈發(fā)完善,還出現(xiàn)了“冰票”這一制式產(chǎn)物。盛夏季節(jié),太陽炙烤著大地,古時候的人們除了扇子,沒有什么消暑設(shè)備可以幫助度過盛夏。富裕的人家,家中會有冰窖來儲存冰塊,夏天的時候便可以拿出來降溫解暑。
古代的伏天跟其他節(jié)令一樣,也傳承著很多食俗,比如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等。此外,古人對三伏貼伏膘格外重視,比如在漢代,朝廷就有賜肉之舉。在古時候的三伏天,人們通常會吃面條,這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經(jīng)開始了。史料中記載:三伏天要吃“湯餅”,也就是今天的片面湯。到了唐朝的時候,人們不再吃“湯餅”,而是吃“涼面”,但是,需要加入蜜糖一起吃。這個令人無法理解的吃法,直到宋朝還在吃。一般情況下,皇上在三伏天賜給大臣們物品的時候,都會附帶著送給他們一瓶蜜糖。此外,三伏天有吃三瓜的說法:三瓜即苦瓜、絲瓜和冬瓜,瓜類大多能清熱化濕,可幫助排出毒素、健脾開胃,非常適合三伏天降溫防暑。
在過去,三伏天如果遇到干旱年景,會給百姓的生活造成嚴(yán)重影響。從秦朝開始,盛夏的三伏天已經(jīng)引起了統(tǒng)治者的注意。古時候人們認(rèn)為:三伏天之所以這么炎熱,是因為有“鬼怪”在搗鬼。那么,該怎么辦呢?古人想出了一個奇怪招數(shù):人們需要殺一條狗,將狗肉分給眾人,大家一起吃,這樣才能在三伏天中安然度過。這個習(xí)俗在上古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但是,這與人們平常的觀念卻相違背。人們通常認(rèn)為:狗肉屬于上火的食物,不能在夏天食用。
當(dāng)然,在一些地方還有三伏天吃伏羊的文化習(xí)慣。例如在安徽蕭縣,“吃伏羊美食節(jié)”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山東單縣,吃伏羊的傳統(tǒng)美食文化與節(jié)令相融合后更是充滿文化味道。據(jù)悉,單縣羊肉湯的制作工藝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載入《中華名食譜》,享有“天下第一湯”的美譽。在單縣,“伏天吃伏羊”的歷史可追溯到堯舜時期。傳說,某年伏日,單縣一帶莫名疫情肆虐,民眾恐慌。舜帝招募神醫(yī),拯救百姓,經(jīng)百日百藥,群防群治,成效不佳。城外一富家卻安然無恙,群眾費解。舜帝遣人探究,獲悉其全家喜好酷暑吃羊肉。眾皆效仿,疫情被克。至今,民間流傳著“單縣一碗伏羊湯,不用神醫(yī)開藥方”的說法。
三伏天來臨,到古詩詞里度苦夏,覓清涼,也是一份十分愜意的自得。
唐代詩人皮日休在《游棲霞寺》一詩中寫道:“不見明居士,空山但寂寥。白蓮吟次缺,青靄坐來銷。泉冷無三伏,松枯有六朝。何時石上月,相對論逍遙?!边@首五律記敘詩人三伏天游覽棲霞寺,因為山高林密,并不感覺天氣炎熱,通過對世事滄桑唏噓慨嘆,表達(dá)了其超凡脫俗的心跡。
宋朝詩人陸游寫的《感昔》,同樣寫出了三伏天的火熱意境:“岳陽三伏正炎蒸,爽氣凄風(fēng)見未曾。白浪蹴天樓欲動,當(dāng)時恨不到黃陵?!标懹我簧鷦?chuàng)作過很多首《感昔》,《感昔》之于陸游,就像《無題》之于李商隱。這首七言絕句《感昔》的大意是:岳陽的三伏天如蒸籠般酷熱無比,沒有一絲絲涼風(fēng)。八百里洞庭白浪滔天,岳陽樓都被撼動了,感覺要回歸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了。
明朝詩人蘇葵在《苦熱》一詩中寫道:“蒲扇無功院宇卑,月行猶未次南箕。九成宮在君恩遠(yuǎn),三伏天高日影遲。當(dāng)午水晶供一枕,辟炎冰繭勝纖絺。困來漫憶千年事,猶有三軍六月馳?!碧K葵為明朝進(jìn)士、學(xué)者,官至福建右布政使。這首七言律詩描寫三伏天赤日炎炎、酷暑難耐的情景,搖蒲扇也徒勞無功。有道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或在官場,居廟堂之高,伴君如伴虎,如履薄冰;或處江湖之遠(yuǎn),縱使皇恩浩蕩,也難雨露均沾。身在官場,亦如人在三伏天,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左右不是,進(jìn)退兩難。
無論古人還是今人,三伏天消暑,給人的感覺就像一杯熱茶,苦澀中有一縷芳香。三伏天度夏,就像一首情詩,熱情洋溢,如火如荼。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