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遺址考古取得新突破
2023-11-29 16:30:37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11月29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遺址、江蘇常州寺墩遺址、湖北沙洋城河遺址、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4項考古最新進展。杭州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遺址發現補充了對良渚中期外圍水利系統及良渚古城結構的認識。
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支持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續開展良渚遺址核心區聚落考古和外圍水利系統研究,近年來取得了新突破。
良渚文化一般分為早、中、晚三期。良渚文化早期階段,通過對北村、南王廟等遺址調查發掘,以及瑤山外圍等聚落結構新線索的分析,建立了前古城時代良渚遺址群聚落分布的新認識。北村遺址位于莫角山以南3公里,面積8萬平方米,分南北兩部分,主體堆積屬良渚文化早期偏早階段。北村南地點可分為高、低兩級臺地,兩級臺地之間存在明顯的陡坡,坡底分布有圍溝,推測為有意將高臺地的高等級居住區、墓葬與低臺地的平民居住區、墓葬相隔離,顯示出聚落內部明顯的社會分化現象。女性墓葬M106出土隨葬品70件,包括玉蟬、龍首鐲、鏤孔獸面紋冠狀器、璜串等重要玉器,是同時期的一座高等級墓葬。
良渚中期階段,在良渚古城周邊新發現疑似水壩近20處,其中7處的碳十四年代皆距今約5000年,與已經公布的11處水壩以及莫角山、反山開始營建的時間相同。塘山以北的石嶺頭、羊后山等壩體,及其附近的勞家頭、高山上等土臺的發掘,證實塘山長堤上游存在復雜的高壩結構,可能起到西水東調的功能。遙感和GIS分析顯示,基于大遮山南側西中—窯山,勞家頭—鳳山兩條南北長壟的構建,在塘山南側形成兩級庫區,與良渚古城緊密連接。這些發現補充了對良渚中期外圍水利系統及良渚古城結構的認識。
上述發現表明,良渚遺址群經歷了利用山前地貌建設散點式聚落,到規劃建造水利系統、莫角山和反山,再到構筑帶有城墻、外郭的良渚古城等三個發展階段。近年來考古新發現和研究成果反映了良渚人群的聚落管理和城市營建理念、信仰體系不斷成熟,顯示出良渚文化在我國新石器時代文明起源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編輯:翟凌宇】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必然邏輯
-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堅持“兩個結合”的典范
- 淄博琉璃“進京趕考”火出圈,給我們三重啟示
- 文獻中的“舉案齊眉”
-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中國書院博物館:千年學府的不絕弦歌
- 以深化改革激發文化繁榮興盛動力活力
- 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必然邏輯
-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堅持“兩個結合”的典范
- Sixth excavation of Bairen Town site continues in N China's Hebei
- China lauded for bolstering cultural links
- China, Fiji hold concert to mark 50 years of Sino-Fijian relations
- Chinese culture learning program launched in Sierra Le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