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群書治要》中的順天應人治理之道
2025-09-16 16:18:26 作者:劉余莉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命魏徵等社稷之臣編纂的治世典籍,內容涵蓋“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前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和《晉書》,以及諸子百家,如儒、墨、道、法、農、兵家等。該典籍奠定了“貞觀之治”的思想理論基礎,被后世譽為“次經之書”“開創盛世的經典”,其中蘊藏著深刻的治理智慧,強調治國理政既要順應天道,又要順應人情,才能深入人心,取得預期的效果。
治國理政首先強調要順應天道。所謂天道,就是《群書治要·老子》中所強調的:“天之道,利而不害”,這種利而不害的天道在孔孟儒學之中體現為強調要以仁心施仁政。古人以禮、樂、政、刑來治國,用禮來約束人過度的欲望行為,用樂引導人達成中和寧靜的心態,通過政治制度激勵人符合禮義道德的行為,設立刑罰懲治違背禮義道德的行為。禮、樂、政、刑四者的順序不能顛倒,特別是把刑罰放在最后,體現了古人以禮樂教化為主、以刑罰處罰為輔的“仁政”思想。
《群書治要·孔子家語》記載:孔子任魯國大司寇的時候,有父子兩人互相控告,孔子把他們關進了同一牢房,三個月都沒有判決。后來父親撤訴,孔子就把他們都釋放了,沒有再追究。魯國的大夫季孫聽到這件事很不高興,他問:“司寇,你欺騙了我。我曾經聽您說過,孝是治國的根本。現在殺一個不孝之人就可以警戒全國的百姓都盡孝,但是您不把他殺掉,反而把他赦免了,為什么?”
孔子說:“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身居上位的人無道,沒有教育、引導百姓走正道、行孝悌,結果百姓犯了罪,就把他們殺掉,這不符合情理。不教導百姓培養起孝心,卻用孝的標準來審判,這是殺害無辜之人。全軍潰敗不可斬殺士卒,司法混亂不可懲罰百姓。這是因為身居上位者沒有實行道德教化,罪責并不在百姓的身上。法令松弛不嚴謹,卻誅殺甚嚴,這是殘害;橫征暴斂沒有一定時節,這是暴政;不事先教化百姓,卻苛求他們遵禮守法,這是虐政。如果政治能夠杜絕這三個方面,然后才可用刑。
孔子接著講述了道德教化的步驟。首先要為人們宣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理,并且以身作則,讓人們信服。人們明白了是非善惡美丑的標準,就不會輕易地去作惡了;如果宣講了道德之后還不行,就要尊重賢德之人,勸勉百姓向善;有德之人能夠身體力行,又能夠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理講解出來,讓大家都去學習效仿,社會就會安定和諧。所以,古人特別尊重老師、尊重賢德之人。倘若還有一些奸邪之徒頑固不化,最后才對他們施以刑罰制裁,這樣民眾就都能夠明理知恥而羞于犯罪了。于是就不需要使用嚴厲、苛責的政令,而刑罰也可擱置不用。孔子的這段闡述非常明確,強調首先要教化民眾,如果民眾因為沒有倫理道德的教化而做了邪曲不正的事,應該給予寬恕。但是寬恕之后,還是一定要興起倫理道德的教育,讓民眾知道為人的本分和應盡的職責。
治理國家還強調順應人情。所謂人情,就是孔子所說的:“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既然富貴是人人所欲求的,那么如何避免人們為了追求富貴而不擇手段呢?那就是首先要通過教育來加以引導,使人心安理得,然后再通過制度來加以激勵和約束,最后才通過刑罰來懲治。希求榮華富貴是人之常情。如果要想讓人,特別是官員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首先就要對之進行倫理道德教育,使之明理,做到心安理得。
《群書治要·魏志》中記載,王昶是太原郡晉陽縣人,后來升任了兗州刺史,他為哥哥的兒子和自己的兒子取名時,都依照謙虛和誠實的意思,體現出他對兒子和侄子們的期許。他的侄子,一個叫王默,字處靜;一個叫王沈,字處道。他的兒子,一個叫王渾,字玄沖;一個叫王深,字道沖。
王昶告誡他們說,為子之道最重要的是珍愛自己的身體,培養良好的品行,并以此來使父母的名聲顯揚。孝敬仁義是各種品行中最重要的品行,也是立身的根本。人們只有講孝敬,家族內部才會安定;講仁義,才能深受鄉親們的尊重。人生值得擔憂的事,是只知進而不知退,只知放縱欲望而不知滿足,所以,才會有遭受困辱的憂患,才會犯下令人悔恨的過錯。常言道,人不知足,往往會喪失其所擁有的,知足的富足才是長久的富足。觀察往事的成敗,看清將來的吉兇就會明白,追名逐利、貪得無厭的人,沒有能保持家族不衰而長久享有福祿的。接著,王昶寫道:“夫物速成則疾亡,晚就則善終。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惡速成。”大凡事物發展過快則衰亡也快,緩慢穩定地發展則容易有圓滿的成果。《禮記·大學》中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道德是根本,財富等只是末枝。“財”不僅指財富,還指一個人的聲望、地位等。《群書治要·周易》中說“厚德載物”,一個人的德行深厚,才能承載高名、厚祿、顯位而沒有禍患,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諱速成。孔子也曾說:“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凡事愈是求迅速,愈是達不到目標;僅僅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結果反而耽誤大事。《禮記·大學》中的“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道理也是如此。財富是以不正當的方式獲得的,也必將以不好的方式敗散掉。如果官員追求財富,想一夜暴富,采取了種種貪污受賄、以權謀私、坑蒙拐騙的手段,最后使自己鋃鐺入獄,這就是“欲速則不達”。
《群書治要·尚書》中講到,觀察一個官員是否有發展前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觀察:“內作色荒”,一個人在內興起迷戀女色之風;“外作禽荒”,在外又興起游獵的風氣;“甘酒嗜音”,喜歡飲酒沒有節制,還迷戀歌舞、靡靡之音;“峻宇雕墻”,住的房屋又高又大,墻上還雕繪著圖飾。“有一于此,未或弗亡。”上述情況有一種出現了,就沒有不滅亡的。后面還有夾注,“有一必亡,況兼有乎!”以上所說的這幾種情況有一種出現了,就必定會滅亡,更何況這幾種情況全都出現了呢?
所以,要對官員進行官德教育,最重要的是官員通過學習經典明白長久保持富貴的道理:“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位也者,立德之機也;勢也者,行義之杼也。”這樣,才能使官員做到凡事節約而不奢侈浪費,并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把職位、權勢作為建立仁德、施行道義的工具,而不是驕奢淫逸的資本,從而避免身敗名裂的悲劇。
【編輯:】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